消费者权益保护 > 消费者教育宣传
消费者教育宣传

金融教育宣传月 | 青春莫要还债 警惕非法校园贷

    低门槛、高额度、无风险、秒到账……这些充满诱惑力的字眼成为很多所谓的“校园贷”的宣传语,但实际背后却是一个个套路,一不小心就让没有社会经验的大学生掉入陷阱无法自拔。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看看,面对害人不浅的非法校园贷,如何理性消费不借贷,不负青春不“负债”~

    • 什么是非法校园贷?

    非法“校园贷”是指不法借贷平台通过“零利息”“超便捷”“零风险”等虚假宣传的方式和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资费标准等手段,诱导学生过度消费、甚至陷入“套路贷”“高利贷”陷阱,后使用暴力、威胁等手段催收贷款、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活动。

    • 小心圈套 看穿非法校园贷

    小李是一名大学生。由于迷上了网络游戏,为了建设游戏里的“帮会”,他多次在某“零利息”借贷平台共计借款5万元,虽然平台宣传“零利息”,但实际上却巧立名目,偷换概念,将利息换成所谓的手续费、违约金、迟延履约金、保证金等,加在一起,最终欠款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变成了50万元。

    一、借贷门槛低

    不法分子以免抵押、低利息为诱饵诱导学生贷款,并且只需提供学生证、身份证以及常规联系人信息,手续简便,审查宽松,就可办理数万元甚至数十万元的贷款。

    二、伪装性极强

    犯罪嫌疑人通常把诈骗犯罪伪装成兼职网贷平台职工“刷单冲业绩”或者打着培训的幌子,以“实习、绘画、视频剪辑、配音等零基础也可轻松学习,边学习边接单”等极具诱导性的宣传,欺骗、诱导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对借款人及其家人朋友具有很强的欺骗性,致使在该类犯罪发生时警方难以掌握到相关线索情况。

    三、传播广、扩散快

    不良(非法)校园贷通过在学校内部及周围张贴墙体广告,或通过微信、QQ等网络通讯手段,打着手续简单快捷,不用抵押就能贷款等旗号,以隐瞒或模糊实际资费标准、逾期滞纳金、违约金等方式来进行诱骗。很多“校园贷”案件的犯罪嫌疑人通过相互介绍的方式勾连在一起,有着共同的利益链,传播速度快。

    四、存在违规违法催收现象

    不法分子通常采用电话骚扰、口头恐吓、胁迫、盯梢、非法拘禁等手段,进行暴力追债,严重危害大学生身心健康和人身安全。

    • 火眼金睛 避免踩坑如何做

    一、头脑清醒,增强防范意识

    不良校园贷机构往往采取虚假宣传的方式,以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资费标准为诱饵、诱骗学生过度消费。大学生要意识到天上不会掉馅饼,对贷款广告中的“免息”“优惠”等手段要多留一份戒心、多打几个问号;平常多了解非法校园贷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辨别能力,提高对金融诈骗和不良借贷的防范意识,避免被表面假象误导。

    二、理性消费,合理安排支出

    养成自强自立、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不盲目攀比、不贪图享乐、合理安排生活支出、尽量避免在网贷平台和分期购物平台贷款、购物,制定消费计划,拒绝攀比,不盲目追求时尚和虚荣,做到勤俭节约、理性消费、科学消费等。

    三、严管证件,保护个人信息

    大学生应该加强对自身隐私的保护,谨慎使用个人身份信息,保管好身份证、学生证等个人证件,防止被心怀不轨人员利用。对推荐“校园贷”的同学和朋友保持警惕,不轻信“低息”“免息”的贷款,尤其不要替不熟悉的陌生人担保,避免承担不必要的法律责任。

    • 渤海财险温馨提示

    无需抵押轻松贷,花钱一时爽歪歪。利率超高还不起,噩梦从此随身来。逾期费用如山压,信用受损难洗刷。消费理性要牢记,校园贷前需警惕。

版权所有:渤海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津ICP备08000254号

津公网安备12019202000429号

Copyright (C) Bohai Property Insurance Co. Ltd. 2006-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已支持IPv6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