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服务 > 帮助中心 > 保险百科
保险百科

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要找准着力点

    从“天眼”探空到“蛟龙”探海、从神舟飞天到高铁奔驰、从航母下水到大飞机首飞……一件件“大国重器”成为中国制造业由大到强的新“名片”。而在铸造这一张张新“名片”的背后,都有保险业保驾护航的身影——小到选材用材,大到全程保障。

    缘何举行业之力全心护航?正是因为保险业深谙: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根基,是立国之本;而金融是国之重器,是国民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与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让保险业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是摆在行业面前一道共同的课题。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保监会原副主席周延礼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保险服务实体经济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保险的核心功能,分散和转移实体经济运行中的各种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法律责任以及信用等风险,要‘对症下药’,从创新发展的角度去探寻服务实体经济的着力点。”

    今年恰逢改革开放40周年,深耕保险业20余年的周延礼道出了他眼中的“保险业对外开放”。他坚信:随着国内保险业的进一步对外开放,洋为中用、兼收并蓄,保险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一定会再上一个台阶。

    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要“找准需求”

    上证报:保险业与实体经济是相伴而生的,两者间的关系是“共生互荣”的关系。实体经济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保险业的“保驾护航”,保险业的发展壮大以厚实牢固的实体经济为坚强后盾。如何发挥保险业的独特优势,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

    周延礼:在我看来,保险服务实体经济,应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发挥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的保障功能。保险业通过建立以农业保险、大病保险为核心的保险扶贫保障体系,有效防止了贫困户因病因灾返贫致贫。2017年,农业保险为2.13亿户次农户提供了风险保障金额2.79万亿元;支付赔款334.49亿元,增长11.79%;4737.14万户次贫困户和受灾农户受益。

    其次,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保险资金发挥优势,助力钢铁、煤炭等行业加快转型发展和实现脱困升级,支持保险资金参与降杠杆和市场化债转股。

    再次,保险业护航“一带一路”倡议,解决企业“走出去”的后顾之忧,通过保险的手段,合理转移风险。如一方面,从保障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人员财产安全、保障责任风险、保障船舶货运等方面,为企业海外发展提供全方位风险保障;另一方面,加大产品研发和引入的力度,搭建国际业务保险产品库,积极尝试国际化产品创新。

    上证报:保险业在服务实体经济上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下一步,保险业应该如何创新服务功能、发挥更大作用?

    周延礼: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一定要“找准需求”、“找准着力点”。保险公司在制定战略、创新产品和服务、资金安排等过程中,一定要立足于实体经济的需要。

    首先,要坚持“保险业姓保”,紧密围绕服务实体经济及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去设计保险产品。如提升保险的覆盖面和渗透率、发挥经济补偿功能、做好防灾减损等。

    第二,运用好科技赋能,抓住保险科技创新的机遇。比如,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快推进产品创新、服务提升和成本管控,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三,要创新保险服务,注重保险服务和实体经济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对接,不能“隔山买牛”。如引导保险资金支持“一带一路”倡议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参与雄安新区建设,探索新的投融资机制;不断创新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形式,创新再保险和巨灾险业务模式,推进地震巨灾保险制度实施、推进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等。

    第三,要创新保险服务,注重保险服务和实体经济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对接,不能“隔山买牛”。如引导保险资金支持“一带一路”倡议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参与雄安新区建设,探索新的投融资机制;不断创新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形式,创新再保险和巨灾险业务模式,推进地震巨灾保险制度实施、推进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等。

    外资保险公司的进入,带来了先进的理念、技术、产品,推动了行业改革发展;在合规和风险防控方面,外资保险公司坚守依法合规经营理念,积极防控风险,推动了市场规范化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同时,我国保险业每一轮新的发展都与改革开放直接相关。比如,从恢复国内业务、打破独家垄断、允许外资进入、产险与寿险分业经营、引入代理人制度、增加市场主体、开发新型产品、开拓银邮渠道、建立我国生命表等,通过巧借外力推动了保险业的发展,也取得了一些值得称赞的成就。

    再就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我国航运保险显示出强劲的发展潜力,通过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延伸到了航运产业的各个环节,为航运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风险保障服务。

    上证报:根据最新的开放政策:“3年后将单个或多个外国投资者投资设立经营人身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的投资比例放宽至51%,5年后投资比例不受限制”。这个进一步开放,对国内保险业意味着什么?我们应该用何种姿态更好地去拥抱开放?

    周延礼:上述开放政策契合了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需要,这意味着外资进入保险业的组织形式可以更加灵活,在合资公司中可以谋取控股地位,甚至还能以独资子公司的形态经营,从而增强了外资保险公司的经营灵活性与自由度。同时,进一步开放可以促进改革,对于推动保险市场改革,促进保险市场竞争,提高市场效率都具有积极意义。

    作为当年中国入世谈判的焦点和入世后对外开放的“排头兵”,保险业在中国整个对外开放战略布局中一直居于重要地位。为了更好地迎接改革开放,既要把市场开放的工作做好,同时要修炼内功,提升中资保险公司的质量和水平。讨论保险业的对外开放问题,不能就保险论保险,而应当站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来谋划保险业的角色担当,由此来规划保险业的对外开放。

    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技术的同时,需要国内保险公司“洋为中用”,在经营管理过程当中要研究中国保险市场的一些特点和消费的需求,提出带有中国特色、符合市场特点的保险经营管理方面的做法、管理标准、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保险业发展之路。

    铸就全链条风险防火墙

    上证报:防范金融风险是当下的主旋律。保险业是经营管理风险的特殊行业,绝不能由“风险的管理者”,异化为“风险的制造者”。目前保险行业主要存在哪些风险?

    周延礼:今年年初,保监会下发的《打赢保险业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总体方案》指出,一些重点领域和重点公司的风险逐步暴露,各类违法违规乱象丛生,特别是少数问题公司风险、公司治理失效风险、资金运用风险、保险风险、资本不足风险、新型保险业务风险、外部传递风险、群体性事件风险等重大风险因素不容忽视,保险业风险防控工作不能有丝毫懈怠。

    当前,在寿险领域,应高度重视退保风险,在产品设计方面要注意长寿风险;在资金运用领域,要高度重视“长钱短用”、“短钱长用”带来的错配风险;在财产险领域,要避免由恶性竞争带来的经营效益不佳的风险。此外,保险业是靠声誉吃饭的,所以务必要重视行业的声誉风险。

    上证报:在严控金融风险的背景下,保险业应当怎么做?

    周延礼: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金融安全,经济就安全。金融安全是这段时间保险监管领域应该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最近监管部门先后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应该说是合适的,有效的。

    作为保险业来讲,首先是不要出现风险,其次还应当消除隐患,来提高行业的运行质量和效率,这是关键。在我看来,我们对当前风险要采取一些果断的措施处置,对长远的隐患要采取一些政策来预防、抑制,防止把这种隐患变为现实的风险。

    全行业现在应该要把防风险放在突出位置,深入治理市场乱象,果断处理一些潜在的风险,完善防控风险的长效机制,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在这过程中,需要对一些突发事件和潜在的风险有所警觉。

    比如,“黑天鹅事件”事件,要想方设法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又比如,“灰犀牛”事件,我们应该有一个预期安排,防范潜在风险的出现。这些都需要我们去认真研究思考,要通过加强保险风险管理、提高保险保障的功能来解决这些问题。

    此外,保险业是个高度重视信用的行业,信用是行业的立足之本,所以要重视保险业信用体系的建设。

    (来源:金投网)

     

版权所有:渤海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津ICP备08000254号

津公网安备12019202000429号

Copyright (C) Bohai Property Insurance Co. Ltd. 2006-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已支持IPv6访问